12月13日,《经济日报》“视觉”专版以《榫卯匠心》为题,通过多幅图片呈现了位于太原古县城的山西古典传统艺术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古建筑模型。
走进位于太原古县城的山西古典传统艺术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古建筑模型让人目不暇接。栩栩如生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传统榫卯结构的精巧与魅力一览无遗。
报道介绍,在古代,人们建造庙宇、塔楼之前,会先制作一个等比例的模型,这样的模型制作被称为“扎小样”,并逐渐演变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2024年,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体现了古老的力学知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如今,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不仅在古建修复上发挥着重大作用,更与文创、家居设计等相结合,绽放新的光彩。国家级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祁伟成在展示不同朝代的斗拱。斗拱通过榫卯之间纵横交错的组合,在不使用一根金属连接件的情况下,让建筑可以屹立千年。
报道图片中,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展示的精美古建筑模型;有国家级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祁伟成在制作古建模型,他先后参与多项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主持制作了100余套古建筑模型;有拍摄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的传统古建筑模型,其斗拱密布、榫卯相扣的连接方式,让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独特的柔性结构体;还有山西太原市古典传统艺术博物馆文创店,古建筑拼装潮玩模型以纸为材,拼装为法,深受消费者喜爱。(李晓并)
来源:太原日报
发布于:山西省